慢性胃炎不容忽視!
發布日期:2018-01-27 00:00
來源://dpnf.com.cn
點擊:
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疾病變,是一種常見病,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。下面就慢性胃炎表現的癥狀不同分別介紹一下如何防治慢性胃炎的。
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癥狀(zhuang)(zhuang)(zhuang),癥狀(zhuang)(zhuang)(zhuang)的輕重(zhong)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并(bing)(bing)非一(yi)致。大多(duo)數病人常(chang)無癥狀(zhuang)(zhuang)(zhuang)或有(you)程度不同的消(xiao)化不良(liang)癥狀(zhuang)(zhuang)(zhuang)如(ru)上腹隱痛、食(shi)欲(yu)減退、餐后飽(bao)脹、反酸等。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(you)貧血、消(xiao)瘦、舌炎、腹瀉等,個別(bie)伴黏膜糜爛患者上腹痛較明顯(xian),并(bing)(bing)可有(you)出血。臨床(chuang)一(yi)般分為(wei)胃氣壅(yong)滯、肝胃氣滯、脾胃虛(xu)寒(han)3型(xing)。
(1)選(xuan)穴:天樞、足三(san)里(li)、內關、里(li)內庭、下脘(wan)至神闕、陰陵泉。
(2)穴位定位
天樞:位(wei)于人體(ti)中腹部,肚(du)臍向左右(you)三指寬處。
足三里:膝蓋(gai)下3寸,脛骨外側一橫指處。
內關:位于(yu)前(qian)臂正中(zhong),腕橫紋上2寸,在(zai)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。
里內庭(ting):在(zai)足底,當(dang)第二、三趾(zhi)骨問,與內庭(ting)穴相對(dui)處(chu)。(內庭(ting):當(dang)足背第二、三趾(zhi)間(jian)縫紋端。)
下脘:位于人體(ti)的(de)上腹部,前正中(zhong)線(xian)上,當臍中(zhong)上2寸。
神闕:位(wei)于人體(ti)的腹中部,臍(qi)中央。
陰(yin)陵泉:在(zai)小(xiao)腿(tui)外(wai)側,當腓(fei)骨頭前下方凹陷處。
肝胃氣滯癥狀(zhuang)
可見胃部攻撐作(zuo)痛(tong),胸(xiong)悶暖氣(qi),喜嘆息(xi)。
(1)選穴 足三里、中(zhong)脘、太沖(chong)、期門(men)、內關(guan)、膻中(zhong)。
(2)定位 足三里(li):膝(xi)蓋下3寸,脛骨外側一橫指處。
中脘(wan):仰(yang)臥位。在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當臍中上4寸。
太沖(chong):在足背側,當第一跖骨間隙的后方(fang)凹陷處(chu)。
期門:在胸部,當(dang)乳頭(tou)直下,第六肋間隙,前正中線(xian)旁開4寸(cun)。
內(nei)關:位于前(qian)臂正中,腕(wan)橫紋上2寸(cun),在橈則腕(wan)屈肌(ji)腱同掌長肌(ji)腱之間取穴(xue)。
膻(shan)中(zhong):兩(liang)乳頭連線之中(zhong)點。
脾胃虛(xu)寒(han)癥狀
可見(jian)胃痛(tong)綿綿,空(kong)腹為甚,得食則緩(huan),喜(xi)熱喜(xi)按,泛吐清(qing)水。
(1)選(xuan)穴 脾俞至胃俞,中脘、章門、內(nei)關(guan)、公孫、關(guan)元至氣海。
(2)定位 脾俞:在背部(bu),當(dang)第十一胸椎棘(ji)突(tu)下,旁(pang)開1.5寸。
胃俞(yu):在(zai)背部(bu),在(zai)第十(shi)二(er)胸(xiong)椎(zhui)棘突下。旁開(kai)1.5寸。
中(zhong)脘:仰臥位。在上(shang)腹部,前正中(zhong)線上(shang),當臍中(zhong)上(shang)4寸。
章(zhang)門:在側腹部(bu)第十一肋游(you)離(li)端(duan)的(de)下緣。
內關:位于前臂正中,腕橫紋上2寸,在橈則腕屈肌腱同(tong)掌長肌腱之間取穴(xue)。
公孫:在足內(nei)側緣,當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(xia)方,赤(chi)白肉(rou)際處。
關元:仰臥位。在下腹(fu)部(bu),前(qian)正中(zhong)線上,當臍下3寸。
氣海:仰臥位。在下腹部,前正(zheng)中線上(shang),當(dang)臍下1.5寸。